2 月 2 日上午 10 时,胡鑫宇事件新闻发布会给出的权威定论:胡鑫宇系自缢身亡。这场发布会以诚恳回应、知无不言的姿态,令不少网友给出了 " 信服 " 的态度。
在经历 100 多天的寻找无果之后,一度传言四起,莫衷一是。胡鑫宇事件从令人悲伤的个案,演变成悬疑、诡异的 " 全民侦探 " 大剧,展现出复杂多变的多重 " 舆情切口 ",例如,在前几天警方公布发现胡鑫宇尸体的消息后,依然有不少 " 老不信 " 本着阴谋论提出质疑。凡此种种,为这场发布会廓清迷雾、以正视听增加了不小的难度。
而看过发布会的人可以直观发现,发布会在信息公开特别是回应质疑方面做得不错。
其一,发布充分,信息全面。出于该事件存在特别的氛围和语境,简单讲述 " 自缢身亡 " 的事实,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心理期待。承担着事件真相披露要务的这场发布会,必须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最权威的公开方式,占领舆论重镇、冲刷模糊地带、消解信息饥渴。而这场发布会既主动披露了包括尸体发现情况、现场勘察情况、对胡鑫宇心理刻画情况、录音笔检验鉴定情况在内的大量信息,还通过回答媒体提问,向全网进行了答疑。还运用了 3D 还原技术,将事件全过程展示清晰,令受众一目了然。信息披露之详实、具体,逻辑链之严密,在近年来的类似事件发布会中也不多见,从而写下了一个 " 发布范本 "。
其二,有事说事," 见招拆招 "。针对该事件,很多网友都觉得过于蹊跷,甚至就连尸体发现现场,也被一些网友怀疑不是第一案发现场,还 " 脑补 " 了尸体系被人拖拽而至的诸多 " 画面 ",甚至要求查一查胡的内脏有没有少。老实说,在 " 千人上山 " 梳理、寻人之后胡鑫宇案新闻发布会,胡鑫宇尸体居然就在学校不远处被发现,确实容易令人犯嘀咕:怎么回事?对此类 " 分析 ",唯有让事实说话、让证据服人。而在发布会上," 中心现场无打斗、拖拽 "" 各脏器在位无缺失 " 等受到科学认知特别是现代医学体系支撑的定论及常识,让一些阴谋论不攻自破。警方所言曾 4 次搜索粮库未搜寻到胡的踪迹,则表明,一则搜寻工作不细胡鑫宇案新闻发布会,二则植被环境特别复杂,这是胡的尸体 " 近在眼前 " 却始终未能找到的根本原因。这样的说明,有说服力、立得住。
此外,录音笔内容是该事件至关重要的物证。而在经公安部鉴定中心对录音笔内音频文件进行恢复,及进行了声纹比对、综合分析之后,确定录音内容不存在人为合成、篡改情况,清晰表达了自杀意愿的两段音频,令 " 被害论 " 失去支撑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公布录音笔音频内容时,并未直接播放录音,而是发布人读了录音内容,主要考虑到胡鑫宇是未成年人,同时也尽量减少对家属的进一步伤害。
其三,对于工作不足,发布会上,警方敢于承认,并作出了 " 将深刻吸取教训 " 的承诺。的确,在这起事件中,从学校管理开始,到调查和搜寻,诸多环节存在硬伤,这是不可否认的。找到胡鑫宇尸体、公开说明真相,还不到画句号的时候。唯有以问题导向,举一反三地深掘和消除工作层面、管理层面的隐患,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、舒心的大环境,才能令人放心。
在受到全国关注、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开展调查,而发布会又拿出了不容置疑的铁证后,公众的疑虑尽可打消。但无论如何,一起个体自杀事件一度陷入信息 " 死结 ",呈现扑朔迷离、杂音并起的局面,也发人深思:如何更及时、更主动回应群众关切?如何加强社会治理,营造更通畅的沟通对话机制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