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特约评论员 王彬
近日,3HFIT董事长姚宁在一档栏目中提出,“在20到30岁的年纪里,如果能够去做一件真正喜欢的事情,只要全情投入,就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。年轻人其实在20到30岁的年纪当中,他其实第一时间不应该考虑他能够给他赚多少钱,而恰恰是他的青春能够给他带来多少的感知。”姚宁举了一个例子,说一份10元的工作,自己喜欢,一份30元的工作,自己不喜欢,建议年轻人选10元的工作。
姚宁的观点,又让很多年轻人坐不住了,大家普遍听不进去。很多年轻人纷纷表示,更倾向于去做那份30元的工作,哪怕不喜欢。甚至有人说,只要给30元,我就能把对工作的“不喜欢”变成“喜欢”。年轻人会这样想,板子不能只打在“急功近利”的心态上,还要考虑到社会背景和现实,明晰年轻人“想多赚点钱”的深层次社会原因。这些明晰了,也就能搞明白不应为钱去选择工作的观点,年轻人们为什么不买账了。
单看专家的话,其实也没什么毛病。他只是在以“过来人”的身份和想法建议,不想让年轻人在赚钱中迷失自己,希望年轻人把钱看淡一些该不该为钱选择工作,把兴趣和理想看得重一些。理论上讲,年轻的时候,轻功利,重兴趣,重感知,也确实有利于年轻人的长远发展。可问题是,“坚守本心该不该为钱选择工作,不以功利论得失”的道理,年轻人不是不懂,但如果置身于现实社会,又逃不掉“知易行难”的困境。
当前,年轻人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大,上升渠道相对逼仄,社会保障与托底又相对缺失,这些都是年轻人追求兴趣和理想的现实“拦路虎”。
这位专家提到“年轻人只要做喜欢的事情,就能满足生活基本需要”,这一论调是不是太武断,过于理想化。先不说很多年轻人根本找不到喜欢做的事情,就算能找到,全身心投入后,也不一定能糊口,现实中的反面例子比比皆是,如果无法糊口,多年投入的成本、代价和带来的风险,谁来承担?就算能糊口,这份坚守的未来回报,谁又能来保证呢?如果无人承担和保证,现在的年轻人,又有几人能承受得住这些压力呢?不考虑这些,硬要年轻人不谈钱少谈钱,多谈兴趣和理想,便难掩“脱离实际”和“纸上谈兵”本质,多多少少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。
所以,权衡利弊之下,不少年轻人的常态,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那样。为了生存、赚钱和养家,选择了虽不喜欢但更稳定的工作和生活,放弃了兴趣和理想,搞到最后,很多年轻人都忘了“喜欢一件事”到底是什么感觉了,这才是最真实的情况。
问题的关键,不是年轻人没有拼劲冲劲,就喜欢过“温吞水”生活,而很多年轻人没有根基,没有资本,不具备强大抗压抗风险能力,自然就没有拼的底气,也确实拼不起。还有,即使一些年轻人迫于实际压力,有所妥协,先找份工作赚钱,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。要知道,年轻人在追求赚钱的过程中,也是在感知,在经历,收获的也是财富。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年轻人,通过这样的人生路径,逆风翻盘。因此,有些时候,我们也不要被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给束缚了。
对于社会的“过来人”而言,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,活在自己的“理想国”中,以居高临下姿态,去教育和指导年轻人该怎么做,其实道理年轻人都懂。而是要真正尊重年轻人,平等对待年轻人。
尤其是广大专家学者,还是要多接接地气,走进年轻人生活,看看当下年轻人最真实状态,并站在他们角度,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,把心思都用在给年轻人减轻更多压力,创造更多机会和增加更多保障上,多提这样的真知灼见,年轻人才有可能兼顾月亮与六便士,才会真的买账。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